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”“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”等重要任务并作出周密部署。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,我省民营经营主体54万户,其中民营企业总数达13.79万余户,占企业总量比例超过九成,已经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当前,对于我省诸多民营企业来说,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工艺创新,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修课。经过前期调研发现,目前主要制约我省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:一是资源要素支撑不足“不愿转”。企业大多在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数据资源的利用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和弱项,转型成本压力大。二是产品服务供给不足“不会转”。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,企业难以甄别筛选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转型服务,导致部分企业等待观望。三是政策引导保障不足“不敢转”。尚未形成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生态。
为此建议:
一、强化政策支撑,打好数字化转型普惠性支持“组合拳”。建议设立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,统筹谋划和指导推进考核数字化转型工作,细化工作举措,加大普惠性政策供给力度。将政府相关技改资金整合为数字化转型专项扶持资金,强化政策协同,降低企业申报门槛与申报成本,简化申报流程。引导金融机构开发“技改专项贷”、“数字化转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”、“上云”保险等专属产品,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渠道,降低转型成本和风险。
二、强化平台支撑,实现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“一站式”。根据产业发展状况,细分行业类型,培育引进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商,纳入服务商供应库,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活动。鼓励服务商聚焦民营企业数字化共性需求,推出一批“小快轻准”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工具箱,推动民营企业把数字化工具先用起来。支持第三方转型评估咨询机构,针对民营企业个性化转型需求,为企业问诊把脉、“量身定做”数字化转型策略,匹配相应产品服务并跟踪问效。鼓励数字经济相关企业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等主体牵头成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,面向数字化转型需要,整合各方资源,为企业提供转型产品服务、解决方案。